“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胜利召开
发布时间: 2022年04月18日 18:52 文字: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摄影: 编辑: 审核: 浏览:


2022年4月16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提出“能”“行”“好”重大理论命题3周年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学主办,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南大学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承办的“两江思享论坛:学习新思想 喜迎二十大”首场会议“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在西南大学召开。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专家、重庆市社会科学界专家学者、《重庆日报》思想周刊负责人、媒体记者以及西南大学师生代表参加研讨会。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曾维伦出席会议并讲话。



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重庆社科院副院长朱高云、重庆市社科联副主席龙川分别致辞。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潘洵主持会议。



来自市内外的十余位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在中国行”“如何推进理论创新”“如何把握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如何实现‘两个结合’”“如何推进理论武装”等重大问题进行研讨,进一步加深了对“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深刻内涵的理解。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教授在线上作主旨报告时提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全人类文明基础上,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切合了中国人民的需要,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行,还在于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和强大的理论创新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也在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地捍卫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咨询委员会、西南大学原党委书记黄蓉生教授作主旨报告时提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她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回应了当代中国的时代课题,指明了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根本着力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立足“新飞跃”“新时代”“新矛盾”论域,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原创性贡献的科学内涵,对于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真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周廷勇认为,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必须做到“有的放矢”。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善于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邦辉教授认为,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飞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如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重大成果,但远未结束。要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白显良教授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时代之“的”,以回答时代之问,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去“化”时代,也要立足实践推进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化,形成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必须回答“时代之问”,必须凝结“时代精华”,必须扎根“时代实践”,必须彰显“时代特征”。唯有如此,才能形成超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科学理论,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

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代金平教授认为,理论武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是我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重要保证。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我们坚持理论武装,说到底就是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在全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前进方向、凝聚奋进力量,筑牢全党全国上下团结一致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坚实思想基础。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文学平教授认为,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从不断发展的中国具体实际出发、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望远镜”洞察时代大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离开了中国具体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会沦为“抽象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会变成“外在的马克思主义”“无根的马克思主义”。

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维东教授认为,高校思政课旨在为大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在于讲透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当代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培养塑造的“拔节孕穗期”,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要用好真理力量、历史力量、实践力量和情感力量等四种力量,以此促进当代大学生形成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饱满而立体的科学认识、真实而真诚的情感认同。

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晓平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从语义维度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念的本质内涵,从内容维度探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融汇互通,从历史维度厘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脉络,从现实维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意蕴,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时代课题。

重庆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吴大兵研究员认为,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民主的实现离不开相应的基础和条件保障,审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成与发展逻辑,勇于担负历史使命并富于优秀品格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和提供着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始终不渝的追求与胸怀天下的情怀,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注入新活力,赋予了全新的世界意义,中国的民主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方旭教授认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追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的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遵循了“天下一家”的文明逻辑,不走“国强必霸”的老路,而是走和平发展的新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走自己的路”,也是走人类文明发展之路,既解决了中国问题,又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将熠熠生辉。

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蕴教授认为,中国奇迹之所以能不断延续,“中国之治”之所以如此成功,其奥秘之一就蕴藏于“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之中。“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的重大论断,正是党中央以唯物史观为指引,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站在统筹“两个大局”的高度,对影响中国发展的关键优势作出的战略判断和系统谋划,蕴含着“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治理真谛,既是读懂中国奇迹的密码,也是把握战略主动、开创美好未来的指南。

曾维伦副部长在作总结讲话时强调,三年来,重庆社科理论界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扎扎实实开展系列课题研究,发表了若干理论文章,出版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重要命题系列丛书,提供了有力的学理支撑,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研讨会的召开时机选择好、工作组织也好,安排紧凑,内容丰富,研讨深入,成果丰硕。两位全国知名专家的主旨报告紧扣主题、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给人以启迪,十位专家的发言质量和水平也很高。下一步,围绕学习新思想、体现新作为的研究阐释工作还将持续开展、深入推进,要开阔视野、创新视角,把研究做深、做实、做透,进一步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推出更多有说服力、影响力的高质量理论成果。为此,曾部长希望全市社科工作者和理论界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在理论强党上进一步贡献智慧,二是要在理论自觉上进一步彰显作为,三是要在理论创新上进一步体现担当,要以更扎实的工作、更优异的成果喜迎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



地址:重庆市北培区天生路2号
邮编:400715
电话/传真:023-68367811